发布日期:2024-08-14 阅读量: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在中国经历了从1.0到2.0的显著演进,这两个阶段在多个维度上展现了网络安全保护策略的深刻变革与提升。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2.0不仅是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1.0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在保护范围、技术要求、法律地位以及应对新兴技术挑战等方面实现了全面升级与强化。
一、名称与法律效力
1、名称变化:等保1.0被称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而等保2.0则被称为“网络安全等级保护”。
2、法律效力:等保1.0更多是指导性和推荐性的安全标准;等保2.0随着《网络安全法》的实施,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上升为法律义务,对网络运营者提出了明确的法律要求。
二、保护对象与范围
1、保护对象:等保1.0主要针对传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等保2.0的保护对象扩展到了网络基础设施、云计算平台/系统、采用移动互联技术的系统、物联网、工业控制系统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
2、覆盖范围:等保2.0实现了对更多种类信息系统的全面覆盖,包括但不限于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工业控制系统、移动互联网等。
三、安全等级划分
1、等级数量:等保1.0将信息系统分为4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保2.0则将等级细分为5个(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覆盖了更广泛的系统类型。
2、等级保护要求:每个等级都有不同的安全要求和防护措施,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风险评估来确定所属等级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四、安全要求与控制措施
1、技术要求:等保1.0主要关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等;等保2.0增加了对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工业控制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的覆盖,安全要求更加全面,包括安全威胁防护、数据传输安全、业务安全管理等。
2、控制措施分类:等保1.0有10个分类;等保2.0调整为8个分类,分为技术部分和管理部分,更加系统和精细。技术部分包括安全物理环境、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安全管理中心;管理部分包括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建设管理、安全运维管理。
五、技术与管理要求
1、等保2.0对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进行了更新和细化,引入了“一个中心,三重防护”的概念,即强调可信技术、安全管理中心的重要性,同时针对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出扩展要求。
2、控制措施分类结构调整,从原先的10个分类简化为8个,分为技术部分(如物理和环境安全、网络和通信安全)和管理部分(如安全策略、安全管理机构),使得要求更加清晰和操作性强。
六、定级流程与评估方法
1、定级流程:等保2.0的定级流程更加严格和全面,不仅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要求、安全体系建设,还包括实施环节的细化和规范化。
2、评估方法:等保2.0引入了风险评估模型(RAM),用于评估信息系统和网络面临的安全风险,而等保1.0并未明确包含风险评估方法。
七、其他重要变化
1、理念升级:等保2.0提出了“一个中心、三重防护”的新安全防护理念,即以安全管理中心为核心,实现安全计算环境、安全区域边界、安全通信网络三个层面的立体防护,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防御。
2、法律地位提升:等保2.0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网络运营者必须遵守的安全标准,未按照等保要求进行保护可能会被视为违法行为。
3、新增内容:等保2.0除了继承等保1.0的定级、备案、建设整改、等级测评和监督检查等要求外,还新增了风险评估、安全监测、通报预警、案事件调查、数据防护、灾难备份、应急处置等要求。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2.0与1.0的区别不仅体现在技术要求的深化与扩展上,更在于其法律地位的提升、保护范围的广泛覆盖以及对新兴技术挑战的积极应对。这一演进标志着中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正向着更加全面、系统、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为构建安全可信的网络空间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